來(lái)源
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山里紅Cralaegus pinnatifida.Bge.var.major N.E.Br.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.的干燥成熟果實(shí)。
別名
朹、檕梅、朹子、鼠查、羊梂、赤爪實(shí)、棠梂子、赤棗子、山里紅果、酸棗、鼻涕團(tuán)、柿樝子、山里果子、茅樝、猴樝、映山紅果、海紅、酸梅子、山梨、酸查、野山楂又名:小葉山楂、山果子。
產(chǎn)地分布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山楂生于海拔100-1500m的溪邊、山谷、林緣或灌木叢中。
資源分布:1.山里紅 分布于華北及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河南等地。2.分布于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山東、江蘇、浙江、江南等地。
采收加工
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切片,干燥。
性狀
本品為圓形片,皺縮不平,直徑1~2.5cm,厚0.2~0.4cm。外皮紅色,具皺紋,有灰白色小斑點(diǎn)。果肉深黃色至淺棕色。中部橫切片具5粒淺黃色果核,但核多脫落而中空。有的片上可見短而細(xì)的果?;蚧ㄝ鄽堐E。氣微清香,味酸、微甜。
飲片
【炮制】山楂:揀凈雜質(zhì),篩去核。炒山楂:取揀凈的山楂,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外面呈淡黃色,取出,放涼。焦山楂:取揀凈的山楂,置鍋內(nèi)用武火炒至外面焦褐色,內(nèi)部黃褐色為度,噴淋清水,取出,曬干。山楂炭:取揀凈的山楂,置鍋內(nèi)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色,但須存性,噴淋清水,取出,曬干。
性味歸經(jīng)
酸、甘,微溫。歸脾、胃、肝經(jīng)。
功能與主治
消食健胃,行氣散瘀,化濁降脂。用于肉食積滯,胃脘脹滿,瀉痢腹痛,瘀血經(jīng)閉,產(chǎn)后瘀阻,心腹刺痛,胸痹心痛,疝氣疼痛,高脂血癥。焦山楂消食導(dǎo)滯作用增強(qiáng)。用于肉食積滯,瀉痢不爽。
用法用量:9~12g。
使用注意
脾胃虛弱者慎服。
山楂小故事
相傳山東境內(nèi)有座駝山,山腳下有位姑娘叫石榴。她美麗多情,很早就愛上了一位名叫白荊的小伙,兩人同住一山下,共飲一溪水,情深意厚。不幸的是,石榴的美貌驚動(dòng)了皇帝,官府來(lái)人搶走了她,并欲迫其為妃。石榴寧死不從,騙皇帝說(shuō),要為母守孝一百天?;实蹮o(wú)奈,只好找一處幽靜院落讓其獨(dú)居。石榴被搶走以后,白荊追至南山,日夜佇立山巔守望,日久竟化為一棵小樹。后來(lái),石榴逃離皇宮尋找到白荊,卻發(fā)現(xiàn)他已經(jīng)化為小樹,石榴悲痛欲絕,淚如下雨。悲傷的石榴在白荊旁邊也幻化為一棵小樹,不久,這棵小樹結(jié)出鮮亮的小紅果,人們叫它“石榴”。這件事不久就被皇帝知道了,皇帝大怒,命人砍樹,并下令不準(zhǔn)叫“石榴”,要叫“山渣”,以取山中渣滓之意。但是人們喜愛石榴的剛強(qiáng),將“山渣”改為“山楂”,這就是山楂名字的由來(lái)。